正式会员
- 积分
- 62
- 比特币
- 2820
- 威望
- 62
- 注册时间
- 2010-9-10
|
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7 w: `4 ]9 e/ q3 o: _
4 l/ x3 x( A) q2 R/ f0 _" _ 宝宝在小区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欢,跑着跑着被一块石头绊倒了,摔得并不重。一旁的妈妈见状慌了神,赶紧跑过来:“我的宝贝儿,妈妈看看摔坏哪儿了?疼不疼呀?要不要上医院呀……”本来宝宝还没哭呢,经妈妈这一说,哇哇大哭起来。这是过度保护。
* U* p4 z! a+ a: |
# Q7 n" v* y4 E 五岁的童童总是闲不住。星期天在家,看到妈妈择菜也来帮把手,爸爸洗碗时非要抢着干。没想到爸爸刚转身上厕所,就听“哗啦”一声,一摞洗好的碗摔在地上……童童傻了眼!妈妈、爸爸、奶奶一起跑来:“不让你干非得干!”“你怎么就不小心点呢?”“你就知道搞破坏!”“以后厨房的东西你不许动!”“哇……”童童委屈地说:“我不是故意的!”从那天后,童童记住了“不许动”,再也没进过厨房。这是过分限制。
L& j# @ Y+ B, ~9 ], @
' x9 `+ I0 Q5 Q% m# x% V 小然的妈妈是个勤劳的人,孩子的事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,大小事千叮咛、万嘱咐,能替孩子做的从不让孩子动手。然然呢,习惯了妈妈这样,很多自己的事从来不自己做。有一天到了幼儿园,然然忘带东西受到老师批评,回到家里跟妈妈大发脾气:“都怨你!也不检查一下……”妈妈无言以对,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。这是过多包办。
) p. n6 w( @" V" o5 j% J. S) w* ?2 V6 j* g
明明和东东常在一起玩。有一天明明拿来叔叔新买的遥控车,东东非常喜欢,玩了一次还想玩,明明不肯了,想从东东手里夺回遥控器,东东就是不撒手,两人扭在了一起。这时明明妈妈跑过来,冲着东东吼道:“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呢,我们家的玩具你凭什么抢?明明听我的,咱不跟他玩了……”两个孩子停止了争执,以后再也没在一起玩过。这是不必要干预。
. c1 U0 B6 B+ Q' n/ U5 Y+ {/ B0 H: N8 o; l8 M# U, P
大辉上小学后,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到农家院活动。早上兴致勃勃的他,傍晚回到家里却是垂头丧气的。妈妈追问其中的缘由,大辉说,同学老师都说他是“笨孩子”。原来,大辉从小习惯了依赖妈妈,这次出门没有妈妈在身边,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,吃饭时不会自己夹菜,结果让同学笑话了,大辉觉得很没面子。这是过多替代的结果。' c9 r! F( A) l
" B8 E- Z: g' Y' O 过度保护反而害了孩子9 X" ^$ j6 T1 F+ q
# ?0 }# E, ]: J' G$ t$ @+ J 为什么孩子越哭越厉害?有时候,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,会抬头看看周围成年人的反应,如果身边没人他会自己爬起来;如果大人没理会,他也不会觉得很严重;大人越是渲染、紧张,孩子感觉越痛,哭得越厉害。孩子的哭,好像是哭给大人看的。父母对孩子的“过度保护”给孩子传递的负面信息是:摔倒是件很严重、很痛苦的事,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对的,只有用哭来表示向大人求援。9 y! @( q9 @8 @& f3 w
# r$ \. I$ R* Y: x2 Z 为什么孩子不愿自己做事?当孩子学会说话、走路,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,“参与意识”是很强的。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、玩玩具一样有趣。但是在许多时侯,父母看着孩子跟在身后忙活,心里就烦,总会把孩子支开,甚至孩子做事出点小错便大加指责。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,并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。久而久之,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便播下了排斥劳动的种子,也失去了好奇心和动手做事的欲望。
; F2 R7 p) M' i! ^; ^) J4 I0 c9 r) I( V
为什么孩子依赖性强?一些父母习惯了事无巨细地管孩子,往往是对孩子管得越多,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强、身上的毛病越多。其实,孩子在一天天长大,逐渐具备了管理自己的能力,也具有独立做事的权利。收拾东西这样简单的事,如果让孩子自己做,忘带东西就要自己承担责任,没有理由埋怨别人。而父母替代孩子收拾东西,也意味着替孩子承担责任,孩子自己自然成了自己事情的“旁观者”。' N7 d* u" ?: U
7 z( c7 S: w8 m 为什么孩子成了孤独者?小伙伴在一起玩,彼此发生争执往往不可避免,在孩子心目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,往往过去了也就忘却了。父母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孩子的不恰当的评价和干预,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,给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堵墙,也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恐惧,进而远离小伙伴,这是童年生活的大忌。
& [% S( c2 A, w \& M3 q
7 u6 } g) G q3 @ 为什么孩子笨手笨脚?父母替代越多,孩子能力越弱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父母可以替代孩子做事,却不能替代孩子做人,不能替代孩子成长。其实孩子天生并不笨,只是成年人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机会,弱化了孩子的能力。有时候,父母替孩子做事,是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、训练特长。但是当孩子将来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时候,决定他能否成才的正是从小培养的做事的能力,而不是曾经的高分数。到那时,再能干的父母恐怕也帮不了孩子了。+ @& K0 O% A" H0 @, H
( v0 x9 p% s# U+ c) I. S' G 学会让孩子自己当主角
) s2 H$ n: R2 M7 A) y3 Y8 U9 @* [& N3 A1 c
“直升机父母”问题的症结,是父母俨然把自己当作了孩子的救世主,是站在自己角度的所思所想、所作所为,而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真正需求。犹如把健康的人当作危重病人实施紧急医疗救助,打针、吃药、动手术之后,没病的人也有病了。所以,父母教育孩子中的盲目性和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不是爱而是害,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拯救自己,即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:
8 E3 e0 G- A( u3 T( k
# o5 z0 H# {) d2 |* l 放平心态,让孩子在体验中增长智慧。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责任,但过度保护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。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甚至擦破点皮不值得大惊小怪。父母表现得平静些,在判断没有大碍的情况下,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,再到孩子身边安抚一下,让孩子自己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,孩子会在“吃一堑”中“长一智”。
4 q- s ?- j5 G! f3 O1 u2 k# @+ h- C( D" I! G6 m/ n$ I* @
创造条件,与孩子共同做家务。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强化的,与父母良好的关系也在共同做事中形成,干家务是件一举多得的事。只是孩子的劳动能力有限、经验不足,干起事来往往是毛手毛脚或者慢慢腾腾,但不应当成为父母匆忙干预和限制孩子的理由。如果能心平气和、采用委婉而善意的批评进行评价,并耐心地帮助孩子继续完成这件事,孩子便可以积累一些经验,会在以后再承担类似的劳动时做得更好。更重要的是,在亲子互动中,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优势,增强了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力。
2 w3 F, w6 W% J. ^/ m" i7 A+ M( V% r& X
学会放手,允许孩子“犯错误”。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、管得周全,孩子就会想不周全,而在父母的“周全”当中去享受,孩子就会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,也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。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应少些包办,放手交给孩子,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,让他们自己去管,父母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,孩子的机会多了,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对孩子不事事都管才是最好的管。. ]. M. K) C2 J4 \
( A0 S* Y( ?; |# d5 T) V% |' c
尊重孩子,鼓励孩子自我教育。在孩子成长中,同龄伙伴的作用不可小视。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发生冲突时,父母大可不必过于焦虑,更不该急于干涉。要善于观察问题的症结所在,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孩子寻找和解的办法,比如:“东东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让明明玩吗?”或许两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。要切记只是给孩子必要的提示,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由孩子自己讨论、自己选择,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交往。尊重孩子和他的伙伴是父母的教育智慧。
# L$ E7 _; s# \- y$ w8 Z. S* X. Q1 e( {" R6 d
如果真的爱孩子,就别做“直升机父母”。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、承担责任、体验成功、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吧!在孩子人生的舞台上,他们才是主角。为了孩子独立地精彩展示,父母要退到幕后。舍得放手,不仅是自身的解脱,更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。 |
|